-
开封“城摞城”的奇观是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洪水和城市建设造成的。以下是这一奇观形成的主要原因:
1. "黄河泛滥":开封地处黄河下游,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,泛滥成灾。每次洪水过后,河床抬高,新城区往往建立在旧城区之上。
2. "城市建设":开封作为古都,历经多个朝代,城市规模不断扩大。在扩建和重建过程中,新城区往往覆盖在旧城区之上。
3. "考古发现":考古学家在开封的考古发掘中,发现了多个不同时期的城墙、街道、宫殿等遗迹。这些遗迹层层叠压,形成了“城摞城”的奇特景观。
具体来说,开封“城摞城”的奇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开封地区已有城池。此后,历经秦、汉、魏、晋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,开封作为都城或重要城市,多次遭受洪水侵袭和城市建设的影响,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“城摞城”景观。
这一奇观不仅展示了开封悠久的历史,也反映了古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灾害的复杂关系。举报 -
开封两大奇观:地下城摞和地上悬河。
地上,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,形成了河高于城的“地上悬河”。
地下城摞城如何形成的呢?也与黄河有莫大关系。
“开封城,‘城摞城’,地下埋有几座城。龙亭宫,‘宫摞宫’,潘杨湖底几座宫……”这个在开封民间流传的顺口溜,道出了开封地下惊天的秘密。
地下城池有几座?
今天的开封城下,应该有6座城:清代开封城的地面在地下约3米处,明代开封城约在地下5米至6米处,金代汴京城约在地下6米处,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深,唐代汴州城距地面约10米深,最下面的魏国大梁城在地下10余米处。
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,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,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,是一千年前“人口上百万,富丽甲天下”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。
城摞城咋形成?
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,地势平坦,常遭水患。
北宋以前,黄河流经河南北部,从天津附近入海,虽然不断泛滥,但对开封威胁并不大。开封这座城市真正饱尝黄河泛滥之苦,是从金代对黄河向南大改道之后开始的。
此后的1000多年间,黄河决口300多次,7次大水进城。这其中,有天灾,还有人祸。公元1305年黄河决口,开封城淹没殆尽。
公元1642年,为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,明军掘开黄河大堤,“城内皆巨浸,所见者钟鼓两楼、群藩殿脊、相国寺顶、周邸子城而已”。高大的城墙几近淤平,只露出城垛。大水过后,开封城37.6万人只剩下3万多人。
清道光二十一年(公元1841年),开封城北张湾(当时称祥符三十一堡)的黄河大堤决口,围城8个月之久,开封城几乎被淤为平地,城市元气大伤。
每次洪祸之后,水退泥淤,开封城总能留下3座高大的建筑物——铁塔、繁塔和延庆观。后人就是利用这3座建筑物作为坐标,确定原先的建筑位置,在原址上再次建起城市。
被淹没的城市为何没被遗弃?
历史上,大部分都城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原因,都采取了抛旧都、另选新址营建新都城的做法。
但开封虽历经战乱水患,但基本上都是在旧城址上屡建屡淹,又屡淹屡建,形成奇特的“城摞城”现象。为何呢?
因为开封河湖密布,交通便利,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,这是其他地方都难以匹及的。而且开封地处中原腹地,自古就有“得中原者得天下”之说。北宋东京城又成为“富丽甲天下”的世界名都,于是开封被当做风水宝地。
觉得有用,点个赞呗~
举报 -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