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吕宝强
曾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,差一点就成为新中国的首都,如今却沦为四线小城。
开封,简称“汴”,旧称东京、汴京,地处河南省东部、黄河之南,西与省会郑州相邻,东和商丘相接,南跟许昌、周口相连,北隔黄河与新乡相望,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。开封拥有4100年的建城史,是八朝古都,历经战国时魏国、五代的梁、晋、汉、周、北宋、金。北宋时期,东京开封是世界第一大都会,人口逾百万,其经济文化对全球都有辐射影响力。
1954年之前,开封一直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,后来因交通格局的改变而被郑州取代,但如今它仍然坚守着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战略地位。城市格局延续千年,中轴线变化不大,地下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形成“城摞城”现象,战国大梁城、唐汴州城、宋东京城等六朝古城遗址垂直叠压,最深距地表14米,承载着黄河水患与文明的韧性。
开封位于黄淮海平原西部,地势平坦,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,平均海拔68 - 78米。黄河穿境而过,泥沙淤积形成“地上悬河”,河床比城区高出10米,存在悬顶之险。其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:春季多风沙,夏季炎热多雨,秋季干爽,冬季寒冷少雪,年均降水量约640毫米,其中7 - 9月的降水量占七成,容易发生暴雨和洪涝灾害。“北方水城”开封分属黄河、淮河两大流域,境内有125条河流,贾鲁河、惠济河等骨干水道纵横交错,城区湖泊众多,龙亭湖、包公湖、铁塔湖等水域面积达150公顷,形成“半城水”的生态基底。农业方面,以肥沃的黏土、沙土为主,盛产小麦、花生、大蒜、西瓜,大蒜产量位居全国前列,是河南重要的农业区。
开封的区位优势在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地位。在古代,这里是隋唐大运河汴河段,是漕运的咽喉要道。到了北宋时期,汴河、蔡河、五丈河、金水河这四条河流连通全国,江淮地区的粮食赋税能够直接运送到京师,为商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。现代交通网络的形成,进一步强化了开封的枢纽地位。陇海铁路东西贯穿,郑徐高铁接入全国高铁网络,开封到郑州的车程仅20分钟,连霍、大广、郑民等六条高速公路形成“井”字形路网,提高了交通效率,开港大道30分钟可直达新郑国际机场,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。同时,市区公交、共享单车、夜间旅游专线如Y1路(串联火车站、鼓楼夜市、清明上河园、招手即停,运营至23点)等也为提升出行效率助力,如此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开封真正融入郑州大都市圈,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东向支点。
开封的战略地位在政治、经济与文化三个维度逐渐凸显。五代到北宋,由于漕运优势,它开始逐步取代洛阳和长安,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。赵匡胤也曾想把首都从开封迁往洛阳,但考虑到“汴渠之漕,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,养兵数十万”,迁都计划便被搁置。北宋东京城中,坊市界限被打破,早市夜市逐渐出现,推动了商业革命,其影响波及元明清定都北京的政治中心东移过程。近现代时期,开封被纳入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,成为河南自贸区片区,郑汴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,兰考慢慢融入同城化进程,黄河流域生态保护、大运河文化带、宋都古城修缮等国家工程叠加,促使它朝着“世界历史文化名城”的目标迈进。
开封的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,旅游业和新制造形成双轮驱动格局。开封是豫菜发源地和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原型地,文旅融合:清明上河园重现宋式生活,龙亭、开封府、大相国寺等A级景区形成宋文化体验轴线,鼓楼夜市有着千年烟火气,灌汤包、桶子鸡等宋式小吃吸引人们日夜消费,菊花文化节、清明文化节是国际文化名片。工业方面,汽车零部件、空分设备、精细化工、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集群,高技术产业增速加快。农业依托小麦之乡、花生之乡的基础,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,推动大蒜、西瓜等特产的深加工和出口。
高等教育方面,河南大学是重要根基,河南大学在开封扎根一百年,明伦校区的民国建筑群是全国文保单位,融合中西建筑风格,成为文化地标。河南大学在郑州建起龙子湖校区,形成“一校两地”,既保留开封的历史文化脉络,又对接省会的科研资源。开封大学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专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,为本地装备制造、文旅服务等产业输送专业人才,教育资源不断留存并得到改善,为古城带来持续更新的动力。
旅游景点以宋文化为载体,龙亭公园位于北宋皇宫遗址,潘杨二湖映照殿宇建筑,铁塔(祐国寺塔)以琉璃砖仿木构建,历经千年地震洪水而不倒,体现北宋建筑技艺,开封府凭借衙署文化重现包公断案。


